每年的10月31日夜晚,街道上便会出现一群群装扮成鬼怪、巫师、超级英雄甚至流行角色的孩子们,挨家挨户敲门喊着“Trick or Treat!”(不给糖就捣蛋!),这便是风靡全球的“万圣节”(Halloween),又称“万圣夜”或“万圣前夕”。虽然名为“节”,但它实际上是天主教节日“诸圣节”(All Saints' Day,11月1日)的前夜,如今已演变为一个以趣味、惊悚和创意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庆典。
万圣节的根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凯尔特人的萨温节(Samhain)。凯尔特人认为,10月31日是夏季结束、冬季开始的日子,也是生死界限最模糊的时刻,亡灵会重返人间。人们点燃篝火、穿戴动物皮毛以驱赶邪灵,这便是万圣节“装扮”传统的雏形。随着基督教的传播,这一异教节日逐渐与“诸圣节”融合,形成了Halloween(All Hallows' Eve)的名称。
现代万圣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莫过于“不给糖就捣蛋”(Trick-or-Treating)。孩子们装扮成各种角色,在社区中收集糖果。这一传统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“灵魂蛋糕”习俗,后在美国20世纪中期发展成熟,成为节日的核心活动。家家户户也会用南瓜雕刻成“杰克灯”(Jack-o'-Lantern)置于门前,传说源自一个名叫“吝啬鬼杰克”的民间故事,南瓜灯最初用于驱赶游魂,如今则增添了节日气氛。
此外,化装派对、鬼屋探险、恐怖电影放映等活动也深受年轻人喜爱。人们通过夸张的妆容和服饰释放创意,享受短暂的“变身”乐趣。
尽管万圣节带有鬼怪元素,但其本质并非宣扬恐惧,而是一种带有幽默感的文化表达。它鼓励想象力、社区互动和家庭参与。如今,这一节日已超越西方,在亚洲、拉丁美洲等地也掀起热潮,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。
万圣节提醒我们:在神秘与欢笑之间,人类始终对未知充满好奇。无论是孩童手中满溢的糖果袋,还是窗台上闪烁的南瓜灯,都映照出人们对生活乐趣的追求。在这个奇幻之夜,不妨放下日常,加入这场充满创意与欢笑的全球庆典。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