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星期五

黑色星期五

       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,美国乃至全球零售业迎来年度巅峰——​​黑色星期五(Black Friday)​​。这一被誉为“圣诞购物季起点”的日子,以疯狂折扣、通宵排队和惊人销售额闻名,既是消费者囤货的黄金时机,也是观察现代消费文化的独特窗口。

​起源之争:从“盈利日”到购物狂欢​

       关于“黑色星期五”名称的由来,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商家记账传统有关。过去,企业用红笔记录亏损(赤字),黑笔标记盈利(盈余)。感恩节(11月第四个星期四)后的这个星期五,因圣诞采购热潮开启,商店营业额激增,账本由红转黑,故称“黑色星期五”。另一种形象解释则来自消费者的视角:为抢购限量折扣商品,人们常在午夜或清晨摸黑排队,甚至引发踩踏事件,“黑色”暗喻拥挤混乱的场面。此外,也有说法称员工用此名自嘲当日工作强度堪比“地狱”。

​购物风暴:折扣、抢购与商业策略​

       黑色星期五现已成为美国全年销售额最高的单日之一。商家通常提前数周宣传,通过报纸广告、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发放优惠券,推出家电、电子产品、服饰等大幅折扣(部分商品低至1折)。热门店铺(如沃尔玛、百思买)往往在凌晨5点甚至午夜开门,消费者为抢到心仪商品彻夜守候,形成壮观的排队场景。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,黑色星期五已从单日活动扩展为“黑五周”甚至“黑五月”。亚马逊、沃尔玛、eBay等电商平台提前开启促销,物流网络承受巨大压力。同时,“网络星期一”(Cyber Monday,黑五之后的第一个周一)也应运而生,成为线上购物的又一高峰。

​争议与反思:消费主义的AB面​

       尽管黑色星期五象征经济繁荣,但也引发对过度消费的批评。部分抗议团体将其定为“不消费日”,呼吁理性购物;拥挤人群导致的踩踏事故和治安问题亦频发。与此同时,商家为制造噱头可能虚假宣传折扣,消费者需警惕冲动消费。

       从记账本上的黑色墨迹到全球消费文化的缩影,黑色星期五不仅是购物的节日,更折射出人们对“优惠”的追逐与社会经济的脉动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