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

除夕

        除夕,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(腊月三十或廿九),又称"大年三十"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——春节的高潮前夜,承载着辞旧迎新、阖家团圆的深刻文化意义。"除"意为去除、交替,"夕"指夜晚,合称"除夕"即"月穷岁尽之夜",象征着旧岁的终结与新年的开端。

        除夕的核心主题是"团圆"与"守岁"。无论身在何方,人们都力求在这一天赶回家中,与亲人团聚,共进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晚餐——年夜饭。这顿饭菜肴丰盛且寓意吉祥:鱼("年年有余")、饺子("更岁交子",形似元宝)、年糕("年年高升")、汤圆("团团圆圆")等是常见佳肴。饭后,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、看春晚、打牌,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,这一习俗称为"守岁",寓意珍惜光阴、为长辈祈求长寿。

        此外,贴春联、挂灯笼、放鞭炮(在允许的地区)也是除夕的重要习俗。春联以红纸书写吉祥对联,贴于门框,用以驱邪避灾、祈求福运;灯笼点亮庭院,营造喜庆氛围;鞭炮声则象征着驱赶"年"兽,迎接祥瑞。午夜钟声敲响,新年来临,人们互致"新年快乐",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(装在红包里),寓意辟邪驱鬼、保佑平安。

        除夕夜,万家灯火,亲情流淌。它不仅是时间的节点,更是情感的凝聚点,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、血缘和传统的珍视。在这个夜晚,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化为家的温暖,所有的期盼与祝福都寄托于新年的曙光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