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12月5日是“国际志愿者日”(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),由联合国于1985年设立,旨在表彰全球志愿者的无私奉献,弘扬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精神,并鼓励更多人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、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的公益事业。
志愿者,是一群不为物质报酬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、贡献个人时间与技能的无名英雄。他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:在社区为老人送餐、为儿童辅导功课;在灾难现场参与救援与重建;在偏远地区支教、支医;在大型赛事中提供引导与服务;在环保行动中清理垃圾、宣传低碳理念。他们的身影,是社会温暖与文明的生动注脚。
设立国际志愿者日,正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些默默付出的力量。联合国通过这一纪念日,呼吁各国政府、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加强对志愿服务的支持与认可,完善志愿者保障机制,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、常态化发展。每年,全球上百个国家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:表彰优秀志愿者、发布志愿服务报告、组织公益市集、开展集中服务行动等,让“志愿”成为社会风尚。
在中国,志愿服务同样蓬勃发展。从北京奥运会、上海世博会到杭州亚运会,从抗震救灾到疫情防控,无数志愿者挺身而出,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。截至2023年,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超过2.3亿人,志愿服务组织遍布城乡,成为基层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国际志愿者日不仅是一个纪念日,更是一次行动的号召。它提醒我们:改变世界,未必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。一次耐心的倾听,一场环保的倡导,一份爱心的传递,都是志愿精神的体现。志愿服务不分年龄、职业或能力大小,人人皆可参与。
更重要的是,志愿服务是双向的滋养。在帮助他人的同时,志愿者也收获了成长、友谊与内心的满足。它促进了社会信任,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构建了更加包容、互助的社区网络。
在12月5日这一天,让我们向所有志愿者致以崇高敬意,并思考: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?无论是加入志愿组织,还是从身边小事做起,每一次善意的行动,都在为世界增添一份光与热。因为真正的文明,始于每个人的主动付出。
Leave a Comment